“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坚持扎根场景、倾听真实需求,始终将工匠精神融入技术研发和产品落地的全流程。”这是视源股份三院一站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团队带头人、视源股份首席技术官杨铭道出的“创新密码”。
“智能交互教育大屏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和“教学课件独创性自动评价算法”项目,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希沃教学大模型和MAXHUB领效智会大模型的推出,为企业和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一直以来,汇聚了多位在站博士后、超百名行业资深博士及各领域专家的视源三院一站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专注于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创新设计等领域的深度研究和技术攻关,推动多项成果在未来教育、企业服务、智能硬件、健康医疗等行业领域实现落地转化。截至2024年,视源股份专利申请量突破1.5万件,其中,该工作室累计产出发明专利542项、实用新型专利115项、外观设计专利287项,荣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九届广东专利奖银奖、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外观专利银奖等荣誉。该工作室也获评为2024年广州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2005年的“两层主板解决方案”,是视源创新团队的漂亮一仗。直到今日,团队还会回顾当年的攻坚情景,激励自己在今日向难度更高的技术问题发起冲击。当时,客户提出将四层电视主板压缩至两层的要求。对于这个在行业内被视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视源股份的工程师们一头扎进电路图纸与信号路径的迷宫中,日夜反复调整布局、优化参数。最终,他们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稳定方案惊艳众人,不仅拿下订单,更一举奠定了视源在显示控制领域的领先地位。
20年后,当虚拟键盘打字体验糟糕饱受诟病时,视源股份触觉反馈团队嗅到了新的挑战,他们要在大屏上模拟物理键盘触感。然而,这个想法充满挑战。“手机单指操作的震动反馈原理,在多手指同时触碰的笔记本大屏上完全行不通,一旦全屏震动,体验反而更糟,这也正是行业一直未能突破的瓶颈。”杨铭说。
视源的工程师再一次“敢为人先”。他们深入研究震动传导规律,反复测试不同震动模块与算法。经过持续的技术攻坚,视源股份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局部震动反馈技术”突破——当十指落在屏幕上,只有按下的那根手指能感受到真实的按键触感,仿佛指尖真的叩击在实体键盘之上。这项成果不仅发表于顶级会刊并斩获最佳论文,更标志着其在触觉交互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得更漂亮”。在杨铭眼中,这是公司这群技术人心里装着的唯一一件事。“你可以定义超出我认知的工作。”当招聘全球顶尖专家时,杨铭总会补上这句充满信任的话。这份大胆放权,给了海外大厂归来的工程师们自由创新和发挥的空间和舞台,让他们眼睛发亮。局部震动反馈技术突破便正是这种“超乎认知”的创新成果。
在技术团队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视源股份也在构建具备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与发展体系,为技术人才的成长多维度赋能。一方面,视源股份推行《支持创新创业管理办法》,为职工提供发展平台。出台《专利奖励制度》,建立发明人激励机制,奖励在专利申请与授权、专利技术实施及专利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另一方面,着力完善职业发展通道,搭建“源·工匠学院”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涵盖年级训练、通用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等多维度成长体系,同时设置“专业、管理”双通道职业发展路线,并建立“传-帮-带”师徒制,完善导师认证制度,确保每一位工作室成员都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为创新团队提供上升通道和施展能力的平台空间。此外,公司持续开展技术培训,开设技术方向的专业训练项目GeekShare,通过邀请外部技术专家、集团内部公开分享、技术午餐会等形式组织技术模块系列的分享,助力团队了解技术前沿发展与研究。
“视源的专注方向始终未变——一是在未来5到10年为人类工作生活带来变革,二是围绕国家新兴产业战略推进技术转型。”杨铭介绍,目前,团队正以“预研一代、开发一代、销售一代”的研发机制,聚焦人工智能与交互显示核心技术,围绕视觉、听觉、触觉、数据四大方向开展技术布局,最终实现基于大模型的动态融合感知和分析,构建起“4+1”的人工智能方向布局。“我们期待AI与硬件深度融合,未来在机械臂、机器人等领域拓展应用,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杨铭说。(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思远)
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